搜索

中华鳖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2022-3-25 10:55| 发布者: 特种水产体系| 查看: 1142| 评论: 0



   稻田生态养殖中华鳖模式,即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技术手段,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该模式是利用一个较封闭的循环体系,在人类的支配和影响下形成生物群落。不同于结构简单的稻田生态系统,稻田生态养殖中华鳖模式使种类组成趋于简单化,突出了优势种群。

 该模式选择优良的水稻品种和名特优水产品种在同一稻田生态系统内进行水产养殖技术、水稻种植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集成,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提高了稻田单位面积产量、产值。现总结稻田生态养殖中华鳖技术,以期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 稻田选择

环境安静,田块平整,地势平坦,土质为沙性壤土,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周围没有污染源 ,满足中华鳖养殖需求。

2 土方工程

田块采取小田改大田方式。把地势平坦的田块集中平整,每个田块面积为0.3~2.0 hm2。在田块四周开挖环沟、鳖坑、注排水口,加高加固田埂。沟渠沿田埂四周开挖,1.3 hm2以下的田块,开挖上口宽 3~5 m、底宽 2~3 m、深 0.8~1.0 m的环沟;1.3~3.3 hm2的田块,在四周开挖宽10~15 m、深0.8~1.0 m 的沟;并且在稻田对角开挖2个鳖坑池,池的长、宽、深分别为 5.0、4.0、1.5 m,主要用于收集中华鳖;田块四周埂要加高加固至 1.0~1.2 m,埂顶宽达2 m以上,基地中间生产道路宽达3 m以上。稻田斜对角开挖进、排水口,安置 PVC 水管控制水位,在田块四周设置不锈钢或铁质防逃网。

3 防逃设施

在基地外围设置隔离栏,间隔3 m固定1根2 m水泥桩,安装高1.8 m 尼龙网,以防止外来人员和动物进入;在田块四周田埂顶部内侧安装不锈钢防逃网,埋入土中 0.2 m ,土上 0.6 m左右,间隔 1 m 用木桩固定。

4 稻田整理

用机械翻耕、平整,在不破坏田块表面土壤有机质的情况下,待田面沉实 2~3 d 后,加水施有机肥 3.0~4.5 t/hm 2 。

5 移栽水草

2 月,在田块四周埂坡栽植伊乐藻; 4 月,移植部分水葫芦到试验田。保证田块四周沟渠水面移植的水生植物覆盖面积不超过鳖沟、鳖坑总面积的 30% ,以便在高温季节为鳖苗提供遮阳、躲避的场所,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稻田水沟内也可栽种一些轮叶黑藻、野菱等沉水植物,以为鳖苗模拟野生生态环境,提高商品鳖的肉质。

6 投放螺蛳

第 1 次螺蛳投放在 3 月底,主要投放在田块四周水沟中,投放活螺蛳 2.4 t/hm 2 ,同时投放一定数量的泥鳅苗种,让其自然繁殖,为鳖苗提供活体天然饵料。螺蛳投放之前,先使用强氯精或二氧化氯进行消毒,以杀灭螺体上的细菌及原虫。

7 鳖种选择

建议在省、市推荐的苗种场进苗,要有苗种生产许可证,出具苗种检验检疫证。中华鳖苗色泽鲜亮,反应灵敏,规格整齐。根据试验需求,投放的中华鳖苗个体重 250~350 g ,要求雌雄鳖分开单养,在同一稻田放养的鳖种力求规格一致。

8 鳖种放养

稻田插秧 20d 后,投放中华鳖苗,投放量为 1500 只 /hm 2 ,同时套放鲫鱼 3 000~4 500 尾 /hm 2 和鲢鳙鱼 2 400 尾 /hm 2 左右。在鳖苗放养之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鳖苗 15 min 左右,视其活动情况适当延时,以杀灭幼鳖体表的病原菌及寄生虫。

9 水稻种植

稻田生态养殖中华鳖模式中水稻种植,比常规插秧延迟 15~20 d ,采取田水育秧,在秧龄 30~35 d 时开始移栽,采用手插,采取大垄双行技术,即每 2 行为 1 组,组内行间距为 20~25 cm ,组间距为40 cm 。

10 养殖管理

中华鳖的成活率与放养密度有直接的关系;饲料对中华鳖的成活率影响也比较大。早期饲料的蛋白质含量高,有利于中华鳖雏苗生长。在稻田发生病虫害期间,通过加深稻田水位 15~20 cm,达到控制、预防病虫害的目的。稻田田块面积越大,稻谷的产量越高。

11. 结语

稻田生态养殖中华鳖模式,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况下, 通过水生动物与物理防控的方法消灭稻田病虫害,清除杂草。同时水生动物的粪便给水稻提供了优质有机肥,形成田面种稻,水体养鳖、虾、鱼等水生动植物共生互利的生态系统,可以降解、消除稻田的农药残留,改善因长期使用化肥而越来越板结的土壤,达到逐步修复稻田生态环境的目的。

信息来源:文献资料整理

小黑屋|特种水生生物-鄱阳湖水产网 ( 赣ICP备16006353号-1 )

赣公网安备 36011102000314号

GMT+8, 2024-5-3 02: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