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依托江西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为推动泥鳅产业提质增效,破解鄱阳湖泥鳅人工繁殖技术推广难题,5月11日至12日,由南昌大学、南昌市农业科学院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在高安市嘉诚特种泥鳅养殖基地开展“泥鳅人工繁殖现场培训会”。
来自周边的水产养殖户、基层农技人员通过现场面对面实操技术培训模式,深入掌握泥鳅人工繁殖关键技术,实现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落地。
“泥鳅人工繁殖的核心在于精准把控亲鱼培育、催产时机和孵化条件,这直接关系到繁殖成功率和鳅苗质量,最终影响大家的收益。”江西省名特优水产品产业技术体系推广副首席专家、南昌大学水产科学系简少卿副教授在培训会上开门见山地说。
培训现场,围绕泥鳅亲鱼的选择标准、培育要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强调要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同时,针对催产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注射方法等关键环节,结合实际案例,为养殖户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以前总把握不好催产药物的用量,听了专家的讲解,心里一下子有了底。”养殖户张秋林边听边认真记录。
培训人员实地参观了泥鳅亲鱼培育池、孵化车间等设施,对泥鳅人工繁殖的整体流程有了直观认识。科研团队专家现场演示了亲鱼挑选、催产注射、人工授精等操作过程,并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抓亲鱼时动作要轻,避免损伤鱼体;注射催产药物时角度要合适,剂量要准确。”南昌大学盛军庆副教授一边操作,一边反复叮嘱学员。
在专家的指导下,学员们纷纷上手实践,从亲鱼的挑选到人工授精的完成,逐步掌握了泥鳅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经过实操,多名学员成功完成人工授精操作,为后续的孵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这种现场实操的培训方式太实用了,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过,这次亲手操作,印象特别深刻。”基层农技人员姜青龙感慨道。虽然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在部分地区已有应用,但在江西鄱阳湖泥鳅的繁殖一直是难题,存在繁殖效率低、鳅苗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亟须加大技术推广力度。
“我们计划建设泥鳅人工繁殖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养殖户采用新技术。”江西省名特优水产品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大显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