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水产类院士-陈宜瑜 简介

2016-8-10 17: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15| 评论: 0

摘要: 陈宜瑜 - 人物简介陈宜瑜图册陈宜瑜,1944年出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动物学家(鱼类学,动物分类学)。1944年4月22日出生于福建仙游。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实习 ...

陈宜瑜 - 人物简介

陈宜瑜陈宜瑜图册

陈宜瑜,1944年出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动物学家(鱼类学,动物分类学)。1944年4月22日出生于福建仙游。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所长,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科学动物学科专家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动物学报》、《生态学报》、《水生生物学报》等学术刊物编委,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分类区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生物多样性工作小组成员和生态系统台站网络领导小组成员等职务。曾当选第六、七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6年8月,担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1]

 

陈宜瑜 - 研究领域

陈宜瑜院士主要从事淡水鱼类分类和系统进化的研究。对鲤科和平鳍鳅科鱼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了5个新属30多个新种,倡导并应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鲤形目科间和平鳍鳅科科下类群提出了新的分关系统,被国内外同行所引用。在对鱼类系统发育研究的基础上,强调生物进化与地球进化同步;与他人合作通过对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的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证明青藏高原在第三纪晚期以后曾经历过三次急剧上升和相对稳定的交替阶段,并推测了三次隆升的幅度,推动了我国生物地理学从描述向解释发展。研究了沪沽湖和程湖的鱼类区系形成历史,提出了可用以解释云贵高原特定湖泊区系起源的同域成种进化模式,及边域快速成种的实例,在实践中丰富了进化理论。他还开创了珍稀濒危动物白暨豚的研究。推动并组织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开展。呼吁开展我国淡水渔业结构性调整的研究工作,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了渔业一环境优化对策分析,在湖北洪湖连续十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示范研究,减缓了沼泽化进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积极参与中国生态网络研究的组织工作,是淡水和海洋水域生态系统联网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陈宜瑜 - 承担课题

1、海湾湖泊水产农牧化进展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KY85-08)
2、长江中下游浅水湖进展中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优化模式研究(KJ85-06-04-01)
3、《中国动物志》鱼类志
4、青藏高原东部的鱼类进展中区系及其与水系发育关系

陈宜瑜 - 获奖成果

1.西藏北部新第三纪鲤科鱼类化石的研究,1981年中科院技术改进奖三等奖,主要参加者。
2.中国鲤科鱼类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参加者。
3.二滩水库电站建设可行性论证,1985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参加者。
4.鲤亚目鱼类系统发育的研究,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参加者。
5.青藏高原科学综合考察,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主要参加者。
6.湖北省科技规划背景材料,198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参加者。
7.中国鱼类系统检索,1990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参加者。
8.洪湖水体生物生产力综合开发及湖泊优化的研究,1991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参加者。
9.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1994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要参加者。
10.青藏高原鱼类,1994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要参加者。鲤亚目鱼类系统发育的研究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相关分类

小黑屋|特种水生生物-鄱阳湖水产网 ( 赣ICP备16006353号-1 )

赣公网安备 36011102000314号

GMT+8, 2024-5-7 08: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