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稻渔共作”成为亚太地区减少贫困的新模式

2017-7-15 10:40| 发布者: 鄱阳湖水产网| 查看: 1140| 评论: 0

根据联合国调查报告,几百年来,“稻渔共作”模式(即大米作为主要食品和餐桌主食,在稻田的水中进行渔业养殖)已经成为亚洲国家农事耕种的传统。而在中国一 些地区,“稻渔共作”模式已经持续1000多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随着创新技术的采用、鱼类品种和稻米种类的多重选择,“稻渔共作”模式对减少贫困、 提高粮食安全和营养保障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微信图片_20170629163150.jpg

联合国粮农组织可持续农业项目高级官员和外事协调员马赛厄斯·哈洛特(Matthias Halwart)认为,“稻渔共作”模式既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摆脱贫苦,也能够提高粮食安全和营养保障。 最近,来自七个国家的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专家出席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亚洲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产业创新与资源整合的区域研讨会,同时还参观中国云南省红河梯田的 “稻渔共作”模式。该模式给当地带来高产优质的大米,同时让鱼成为附加型商品。由此可见,组合式生产模式的产出价值将成倍增加。

微信图片_20170629163143.jpg

在中国一些地区,当地农民广泛采用“稻渔共作”模式。一方面,稻田可以为鱼提供保护和有机食物;另一方面,鱼可以使土壤软化,为稻米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在 该报告中,联合国专家团指出“稻渔共作”模式在中国有上千年历史,该模式已被证明有许多优势,例如:鱼吃掉害虫和杂草,可以保持生态平衡、减少稻米病虫 害、并提高生物多样性。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该模式基础上设计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体系。云南青田县采用“稻渔共作”模式,经受住了时间检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联合国专业机构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有着悠久历史的“稻渔共作”模式是成功的农业策略和小农户创造力的生动写照。

文章来源:国际新闻社

编译/Edward 审/Shuya 责编/Angel


小黑屋|特种水生生物-鄱阳湖水产网 ( 赣ICP备16006353号-1 )

赣公网安备 36011102000314号

GMT+8, 2024-5-20 01:16

返回顶部